發布日期: 2023-02-22 10:02 來源: 《百姓發現》
在漢口,江漢北路屬于繁華、時尚的街道。這條街上的武漢市傳染病醫院,隱含著一段塵封已久的、卻又可以觸摸探尋的歷史往事。
碑刻歷史
歷史應該從醫院內的一塊碑刻說起。
踏入傳染病醫院,一棟頗具近代建筑風格的、簡潔質樸、紅瓦坡頂、清水磚墻的兩層樓房映入眼簾。房屋呈凹字形布局,圍成一方院落。綠樹掩映,院內芳草如茵。正中有一座單檐亭,亭子中間,就是這包含歷史故事的石碑。石碑呈六角形,高2米余,碑沿飾以弧形線條,各面碑體有陰刻題記。中式亭子與西式石碑相融一體,碑的一面鐫有“漢口天主堂梅神父紀念醫院碑,兩湖巡閱使湖北督軍兼省長蕭耀南敬題”的字樣。
湖北督軍蕭耀南題寫的碑文
梅神父是誰?
梅神父,意大利籍方濟各會傳教士,中國名梅占春(又稱“梅贈春”,Angelicus?Melotto),生于1864年。湖北督軍蕭耀南為什么要為他樹碑?石碑碑文概述了事情的原委。湖北應城盜賊劫持傳教士梅神父,并以之為人質。經數月磨難,梅神父雖獲免于難,卻因傷重而死?!肮偕桃蚋忻飞窀競鹘瘫浑y之慘,公同捐貲建造醫院”。劉歆生捐其私人地產作為醫院地基,蕭耀南捐洋兩萬,漢上名流巨賈捐款者眾,譬如陸德澤、王柏年、萬澤生、周星棠、李紫云、徐榮廷等,紛紛解囊相助。除此之外,漢口賽馬公會、既濟水電公司、錢業公司、第一紗廠、震寰紗廠、鹽業銀行、上海銀行等也捐資從數千元到數百串不等。
梅神父到底做了什么?
為什么在他死后,上至湖北督軍,下迄商界名人,捐款贈地,立碑頌德,難道僅僅緣于“感梅神父傳教被難之慘”?
1902年,梅神父來到天主教鄂東教區傳教,先后擔任隨州、安陸等地總本堂司鐸,修筑了幾所教堂。1915年,天主教湖北代牧區委派他到應城縣臥龍崗天主教堂主持教務。
明清以來,西方部分傳教士遠渡重洋來華布道,其足跡遍布偏遠封閉的村鎮。梅神父也一樣,“體念上主好生之德,冒險阻艱難,以救斯人為天職”,在湖北傳教多年,從中年到老年,成為一位德行至善、地方愛戴的老者。
1923年6月15日,梅神父在應城臥龍崗被河南軍閥殘部劉廣林、雷老幺等扣為人質,以“達成其成師索械之目的”。此事一出,駐漢意、法(法國享有中國天主教會“保教權”)領事當即與湖北督軍蕭耀南交涉。天主教會委派教士數人與劉部談判,意欲贖梅,因劉要價太高而作罷。劉部挾持梅神父四處流竄,忽鄂忽豫,分合無常。蕭和河南督軍會商,合力進剿救梅。梅亦多次來信言明“希盡力克匪,勿我顧念?!北硎尽安辉钢袊佘娨孕到o匪,助彼作惡;倘匪傷害自己,只望中國政府以一二萬元在隨州或德安,修一學校教堂,留作紀念”。
蕭耀南
經過數月回旋交戰,劉軍寡不敵眾而敗。9月3日,梅在河南桐柏被官兵救出。因梅被劉軍擊成重傷,轉送平氏福民醫院搶救,一天之后去世,踐行了他“醫世活人,雖死不惜”的濟世情懷。
梅神父被綁架前后約70多天。其間,駐華意法公使和天主教會皆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,中國外交部和湖北軍政當局更是留意官軍圍剿劉部情況的變化。梅被救出以后,意大利公使仍向中國外交部提出嚴辦地方長官的要求。時任中國外交總長的顧維鈞表示,處分地方長官是中國內政,本總長反對貴公使的主張。顧的表態,維護了中國政府的一絲尊嚴。
9月中旬,梅神父靈柩由桐柏遷葬德安,在官軍護送下,沿途商民“均以梅氏傳教有年,心極善良”,迎接祭奠。隨州、德安兩縣,開會追悼。為了感念梅“身陷匪巢,猶力催官軍前往剿匪,甘愿犧牲自身,救全萬民,實于耶穌舍身救人之道相合,應當有所旌揚”,漢口天主教總堂田瑞玉主教,于9月18日在漢口怡和街(今上海路)天主堂舉行大彌撒,2000余天主教徒與會致祭,以志哀悼?!氨臼「魈蒙窀?,一致頂禮”。?
田瑞玉主教
梅神父死訊傳出,漢口天主堂副主教、意大利傳教士索尚德即向意大利政府報告。意政府甚為重視,致電北京政府,要求賠款和嚴懲兇手,甚至欲意逼迫中國割地(暗下已定為浙江某一港口)。墨索里尼還親自題詞,稱頌梅神父為“英雄”。
在19-20世紀發生的諸多教案中,賠款問題一直是民族沖突和中西沖突的焦點。凡遇教案,教會領袖或神職人員往往求助于在華的列強殖民當局,經由外交途徑與中方交涉,最后中國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屈服于列強的壓力。梅神父之案,當然也離不開這個時代的背景。
梅神父之死,也引起法國駐漢領事館的極大關注。法駐漢領事和索尚德(又稱為索尚鐸、索尚賢)密商,由法國領事與羅馬教廷駐華代表剛恒毅總主教聯系,處理善后事宜,他們聯合向蕭耀南多次施壓。法意兩國又派軍隊來漢示威。梅神父案件形同一支導火索,從宗教問題擴大到外交問題,引發一連串的政治糾紛,局面一時難以控制。
懾于列強壓力,北京政府和蕭耀南為盡快化解糾紛,避免外交沖突升級,決定為梅神父修建醫院或學校,“以宣揚該神父之名,而永作紀念”。德安教士公團以梅神父在德安傳教多年,德安儼然為其第二家鄉,及德安百姓對梅“篤行教義、久深欽仰”為緣由,呈請蕭耀南將醫院建于德安。漢口天主堂對此予以反對,主張設于漢口。此事經由當局與意法領事會商,決定依照漢口天主堂意見,在漢口建設梅神父紀念醫院。梅案終于有了眉目,然而醫院建造經費多少,何時開始實施,尚有待落實,事情可謂一波三折。?
上海路天主堂
值此之時,武漢知名天主教徒、地皮大王劉歆生和陸德澤等出面倡議:共同捐資,建設醫院。力促教會與軍政、商界達成解決方案。1923年12月,蕭耀南召集漢口法國領事、索尚德以及漢口天主教代牧區副主教商議。會上,蕭秉承北洋政府的旨意,除向法意賠禮道歉外,還應允從漢口鹽稅內撥款,作為撫恤和賠償之用。同時,也議定在漢口集資建立梅神父醫院,以資紀念。不久,綁架梅神父的雷老幺、劉廣林等先后被緝拿歸案。轟動一時的應城梅神父教案才得以平息。
斯院變遷
1924年,意大利人剛恒毅向羅馬教皇發函匯報了梅案的全部經過。關于教案的賠款問題,剛恒毅認為:索要賠款,尤其是政治性賠款,不符合天主教精神。梅神父事件,只可象征性地接受一些人身賠償。但要求當地政府出資建一所教會醫院以服務于貧寒民眾,是符合天主教宣揚博愛之精神的?!疤熘鹘虛碛幸蛔镜蒯t院,每年就能救千百個的靈魂,這樣也實踐了梅神父被綁架后所寫的一句話:‘我死后仍然作一位傳教士’?!?/span>
原梅神父醫院的老建筑
在近代中國天主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,意大利人剛恒毅堪稱一位重要的人物。他關于教案賠償的意見,得到羅馬教廷的認可。教廷公布原則,規定“凡傳教士被殺害,不得要求賠償,為死難的血而要求金錢賠償,與天主教會之精神背道而馳?!痹谶@個精神的前提下,紀念梅神父的天主堂教會醫院終于開始修建了。
1924年1月1日,蕭耀南題寫的“漢口天主堂梅神父紀念醫院碑”落成,醫院開始興辦。為“收集思廣益之效”,院方組織了董事會,蕭耀南擔任名譽董事長,索尚德出任理事董事長。
據現有部分史料所記,梅神父案的政府賠款,部分用于修建梅神父紀念醫院,部分用于應城縣臥龍崗天主教堂。然據梅神父紀念碑記載:“天主堂梅神父醫院成立之日,除發起人捐款外,尚需修造經費甚巨,余歸官商與天主堂分途募捐?!笨芍t院的建立除了有賠款之外,大部分資金來源皆為捐資。其中蕭耀南捐洋兩萬元,屬捐贈款中最大的一筆,其次為索尚德及漢口賽馬公會等捐洋各5000元,余則不等。捐款的武漢名流多成為醫院董事會董事、理事。
梅神父以身殉道,中國政府及商界、宗教人士共同集資,籌建醫院,除了事件本身所產生的政治因素以外,從個人信仰的宗教方面、悲天憫人的情感方面來說,可以尋找答案。例如劉歆生、陸德澤等人感懷“梅神父傳教被難之慘”,發揚博愛濟世的精神與多行善舉的仁德,在梅案善后處理中,盡心竭力,并各捐洋1000元,尤其劉歆生甚至慷慨捐贈“循禮門鐵路外陳地三千方”,以作院基之用。劉歆生捐贈的“循禮門鐵路外”地皮,過去原為后湖沼澤地帶,荒野湖淌一片。清末有土堤,稱楊樹堤,以多楊樹而得名。梅神父醫院建于堤東側,為了便于出行,同時修筑馬路,路名稱之為“梅神父路”。
當時的“循禮門鐵路外陳地三千方”,就是今天的武漢市傳染病醫院——梅神父醫院的前身。
1926年1月,醫院建成,蕭耀南親自參加典禮,題詞:“斯院成立,遐邇咸欽,恩膏惠澤,漢廣江深”。院內修建梅神父紀念亭,亭中立有石碑(即前述1924年落成的紀念碑),梅神父遺骸遷葬于此。醫院包括辦公樓、病房、診療室、大門牌樓等多項建筑,另建有對外開放的天主堂和神職人員住宅。
醫院主要倡辦者陸德澤被公推為首任院長,由中國訓蒙修女會修女管理院務。為紀念梅神父而建立的醫院,本著“扶貧助人,服務為本”之宗旨,肩負施善予人之使命,濟世救民,并為貧民專設免費門診和病床,定期派出醫務人員到貧民收容所施醫送藥,每年春秋義務為附近兒童防疫接種,夏季自制大量暑藥分發各地。?
1931年漢口大水,梅神父紀念醫院組織水災救護隊送診施藥
1926年北伐軍兵臨武昌城下,軍閥陳嘉謨、劉玉春閉城死守,市民斷炊多日,陸德澤及社會名人與交戰雙方交涉,打開城門,使成千上萬的百姓得以出城獲救。1931年武漢大水,陸德澤親率全院人員,乘船沿鐵路線災民聚集區巡回治病??箲鹌陂g,醫院免費治療大量的中國軍隊傷病員。時任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主任董必武,曾贈“仁術濟世”的大匾,以表謝意。
梅神父路的建成,打通了鐵路外與漢口江漢路鬧市區的聯系。昔日荒郊野外漸漸變成富于生機的市區,城市的地理版圖又向西北擴充不少。
1953年5月,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了梅神父醫院,更名武漢市傳染病醫院,梅神父路改稱江漢北路。只有默默地佇立于武漢市傳染病醫院的紀念碑及早期建筑物,還承載著歷史的重負,記述著時代的變遷。
掩映于綠蔭中的梅神父紀念碑亭
進入武漢市傳染病醫院,當年梅神父醫院的主體建筑尤為完好,坐落其間的梅神父紀念亭、紀念碑質樸如昨。令人遺憾的是,原來華美的寶蓋形碑頂已無存。然而碑體上銘刻的捐贈者姓名和捐款數額依然清晰。這里有仁愛的光芒,有每一位捐贈者內心深處的人性博愛。在碑底長眠的“梅神父”,則與紀念他的這座醫院相息相伴。?
本文摘選改編自《百姓發現》
作者:王鋼
掃碼查看手機版
相關附件